Skip to content

第一次会议

1.确定总体目标

  1. 量化指标不现实(主要针对具体应用而不针对系统本身),考虑采用两个主观指标对系统进行评价:鲁棒(还可以进行细化拆分)、泛化能力(对不同应用)。可演进性是志超和奥宁这边主要考虑的部分,我们主要关注整体的框架以及感知和决策的信息流架构,奥宁和志超在该架构下的可演进行研究。

答:主观性评价指标继续调研,鲁棒到底可以不可量化评价。

  1. 确定系统的几大关键元素(实体)、几大模块(功能): 车、路、云、网(中间件)、图。

  2. 确定最小系统(系统的必要元素)、扩展系统(非必要元素) 确定最小系统,首先要确定系统的核心功能。这里分歧(需要一到两周详细讨论):

  3. 观点一:核心功能就是通讯,最小系统如果能够实现信息的接受和发送,那么系统就可以进行扩展。
  4. 观点二:需要找到一个所有应用所依赖的最小应用。

答: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小的应用,所有应用都依赖于它。

  1. 最后要达到的目的:出标准?应用实现?创新点怎么解释? 如果要形成应用,架构里不考虑传感器噪声等不确定性,只是给出真值的信息流,具体怎么处理噪声和不确定性,由算法层面解决。

答:架构不考虑不确定,只考虑真值信息流。我们最后即要出标准,又要实现应用。

  1. 路端/车端要上传的最小信息、车端需要的最小信息(哪些是放在车端做的,哪些需要放在云端的)

  2. 全网联 or 混合系统

答:混合系统

  1. 定位(网联式定位)

答:架构需要考虑,但是不做具体算法。